在相对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因为地形开阔适宜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人耕种几百亩乃至几千亩并不是难事。所以农村的青壮劳力减少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让农民们普遍富裕了起来(至于脱离农业的那些劳动力。在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下,收入只会比留在农村的亲友更高。);而在沿海与中原等人口稠密的地区,就算农村的青壮劳力抽走一半。也依然是人多地少,所以更不必担心......
如果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骤然解放出这么多的劳动力,失业问题必定会迅速爆发,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市场能在一年内提供出几千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所在。事实上,如果是市场经济模式,那些刚刚离开农村的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根本就不能说是合格的工人,要么根本就用不上,要么就只能去干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粗活,也只有计划经济模式下会容忍他们的种种不足,并耐心地付出巨大的代价将他们逐步培养成为一个个合格的产业工人。由此胡卫东也再次确认,对于基础极其薄弱的中国来说,想要尽快完成工业化,计划经济阶段是根本绕不过去的......
而之前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也在大兴基建的刺激下继续高速发展,并且由于工程兵部队所建的那些工程基本上都是按照战时的要求来设计的,因此中国建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在需求的推动下持续进步。胡卫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禁想起了记忆中后世新造桥梁经常垮塌、80年代以前所造的却座座坚固的现象,多少有些无奈地叹息道,“或许为了应付日后那些丧心病狂的超载司机,工程兵部队还真不能撤销,按照战时要求来设计看似会浪费大量的人财物力,但考虑到日后的超载问题,其实是不多不少、刚刚正好,反而是改开以后那些看上去性价比更高的新建工程,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只怕还要更高一些,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我们的特殊国情......”
其实相对来说,后世频频出现事故的桥梁质量还算好的,如果不考虑、甚至仅仅是低估超载的影响,即使是那些发生了垮塌事故的桥梁也大多算得上合格,毕竟桥梁一旦出事后果极其严重,所以监管相对较严。与之相比,普通的人居建筑问题更大,由于不像桥梁那样要时时接受考验,后世又为了利益而层层承包,结果普遍偷工减料,平时的话问题还不大,可是地震一来,就会出现极为讽刺的一幕—年龄越老的建筑受损程度越轻,要知道那些老建筑可不像桥梁那样需要满足战备要求,不过是很普通的楼房而已,与之对照之下,后世的建筑质量无论如何都没法洗白。因此,胡卫东坚定地认为,必须防患于未然,现在就断绝“层层承包”模式出现的可能,这样才能避免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不过即使建筑质量合格,没有特殊防震设计的话依然难以在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幸免,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明证。为此胡卫东特别指示地质部的李部长暂时放下找矿的工作,反正目前勘探出来的那些就已经足够中国用到1980年了,而让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地震的研究上来,以尽快找出中国主要的地震带,并根据其威胁大小划分等级,为中央政府的整体规划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