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一,又命法司及锦衣卫,将所缉捕的乐安州“同逆”亲属分赏给功臣及三品以上的文臣家中做奴婢,此法命令下达,满朝文武欢庆,高呼皇帝英明。
朱瞻基处事风颇有几分永乐皇帝的手段,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在第二仰还将原来在乐安附近的军队进行了调防,将青州中护卫分拆到辽东各卫,将原乐安千户所调去了甘肃,算是彻底摧毁了汉王最后一点念想。
两日后,在百忙之中,朱瞻基亲自御制《东征记》,以示群臣,凡朱高煦之罪,已经朝廷不得已用兵的缘故,均详细写入书中,就此昭告堂下,汉王威胁既除,让朱瞻基不免想到了另一个叔叔,可杨士奇的的进言,不再提及进攻彰德(赵王)的事情。
然而,此事不知怎么被言官、都察院知晓,第二日早朝时候,喋喋不休,请求尽削赵护卫,且请拘赵王京师,朱瞻基有了杨士奇的进言,也不好说什么,早朝就此作罢,待群臣散尽了,唯独召见杨士奇。
待杨士奇落了座,朱瞻基倒也不客套,立即问道:“杨爱卿,你看今日一早,谈论赵王之事的官员越来越多了,怎麼办?”
杨士奇对答道:“现在的宗室中,只有赵王是最亲的,应当考虑保全他,不要在被群臣所言迷惑。”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朕也是这样想的,皇考对赵王最友爱,现在我也只有这一个叔叔,怎麼会不爱。应当思考保全之策。”
杨士奇道:“此乃皇帝英明之举!“
第二日,朱瞻基将群臣上奏的奏摺,派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左都御史刘观拿著向赵王示出,使其自处。杨士奇说:“如果皇上能够玺书亲谕一封更好。”
朱瞻基倒是觉得这是个好法子,立即派遣袁容去了,袁容等人抵达后,赵王大喜说:“我有救了。”於是呈上护卫,且上表感谢隆恩,至此言官不论此事。
^^^^^^^^^^^^^^^^^^^^^^^^^^^^^^
连续下了几天雨,居家带儿子的同时,看了几天《人间喜剧》,难得今天天气好了些,带儿子外出溜达时候,随手买了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这本书,高中那会儿听过,大学那会儿在图书馆里看过,当时无论是阅历,还是知识面,都远远达不到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完的感觉,只觉得这本书很好,至于哪里好,却是说不上来,这种感觉,就好比一个吃惯了中餐的人,突然去吃了一回西餐,吃完后,到底有多少吃,其实自己并不知道的,我当时就是这个感觉,如今将近而立之年的年纪,无论是眼界,还是阅历自不是当年可比,重新再看,方才觉的真的好。
整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王国维先生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末词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
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看完最欣赏他所构造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意: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表达出了一种孤寂和思念的心情。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意:思念心爱的人,吃不下饭,结果饿瘦了,衣服越来越显宽,人也越来越憔悴,但是心中没有悔意。表达出了一种深深的不悔思念之情。力追寻。”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原意:在人群中寻找了他很多次,突然回头,发现自己要找的人就在那暗淡的灯火那。表达出一种苦苦追寻,在转身不经意发现他的所在的欣喜与豁然。
此境,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这里说的词的境界,但细细品味,却又不仅仅是词的境界,有个高僧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说到底就是境界的不同,境界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了
!!
...
逍遥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