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这些人也就是天子门生了,不过唐人开放,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至此天下英雄尽数为唐太宗所用。
黎利哦了声道:“如此说来,大唐的这考试的法子,倒是个好法子?”
范文巧道:“那可未必,大唐法子虽好,但因为漏洞太大,若碰上仁主,自是好法子,可一旦碰上庸主,这法子可就不行了,那些善于钻营的小人,可都是无孔不入,一旦通过科举把持朝廷大权,那可就不美了?“
黎利暗暗点了点头:“他自问是雄主,这法子若用,自是没问题,可他的黎家岂能一世而亡,万一碰上一个不争气的子孙,用这法子,岂不是坏了国家大事,想到了这里,点了点头道:“如此说来,这法子,的确不美,难道就没有好法子?”
范文巧一时不明白皇帝的心思,只好顺着话儿道:“那也未必,这汉人素来聪明,科举的漏洞,经过前人无数的完善,这种漏洞也渐渐缩小?“
“哦,还有更完善的制度,快快说与朕听听?“黎利急切的问。
范文巧道:“宋代替唐后,宋皇鉴于大唐科举的漏洞,在原有的基础加以简化,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朝第一代皇帝,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
星期一,事情多,耽搁了,不管怎么样还是来了,请多多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