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熙熙攘攘,所求不过利益二字!
就像是儒家的学说,不好吗?挺好的!可学说是由人解释的!读书人嘛,聪明就聪明在,永远能从典籍里找到支持他们行为的理论根据来。
两人絮絮叨叨的说话,桐桐哪里能熬一晚上,失血过多这个,真不是吃一丸药就补起来的。夜里伴着雨声,不知道啥时候给睡着了。
接着的几天,她都在养伤。贺一龙的葬礼,叫启明亲自去上了一炷香。随后,宫里恩赏贺一龙庄子一个,宅子一座,赐骠骑将军封号一个,世袭三代。又恩赏了老娘诰命,给予了死后哀荣。
下葬那天,送葬的除了新军,还有许许多多的百姓。他活着的时候名声不显,但在死后,爷算是叫大家知道了,戍边的将领中有这么一位。他于朝廷和天下而言,都是有功的。
而后,是袁崇焕的丧事。四爷着人送去祭文,在灵前表彰他的功勋,他的葬礼,依旧也有许多人参加。这一点,四爷和桐桐都不怪罪。他便是犯了罪,可他依旧有袍泽,有同僚,人之常情。
有情,他们不怕!
怕的是,四爷紧跟着就受到一份折子,折子是从辽东军中来的,是时认参将的吴襄上的!他在折子说,历数袁崇焕的过失,从刚愎自用,到用人偏颇,等等等等,不能细数,细数下来给袁崇焕订十条罪都不过分。
吴襄是谁呢?吴三桂的爹!祖大寿的亲妹夫。
历史上这家伙领军的记载,只有两次。一次是在大凌河之战,这家伙赴援的时候直接带兵跑了,直接导致了在前面作战的大明军队全军覆没。当然了,爷因此下狱了!随后不知道怎么操作的,人家又出来了,还被委任提督京营,结构京城被李自成破城,吴襄被李自成活捉了。后来,这不是他家那个好儿子吴三桂引清军入过,李自成大怒,直接把吴襄给砍了。
就是这么个人物!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他是祖大寿的妹夫,你在军中不受袁崇焕的庇护吗?
如今袁崇焕死了,你觉得袁崇焕坏事了,完了你上折子再来踩袁崇焕一脚,他娘的,什么玩意!
依照四爷的脾气,他该批复了这个折子,从上到下的传下去,叫大家看看,有些人的嘴脸有多难看。可事却真不能这么做。
为什么呢?因为祖大寿这个人呀,儿女情长!
历史上的祖大寿叛了又归,归了又叛,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此人丢不下的多。不是那种我顾我,家里人如何与我无关那种人。能耐是真有,但性格上……儿女情长这个,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用人嘛,哪有刚合适的?只能取他的长处,而后尽量不去触动他的短处。
因此,想揭了吴襄的脸皮,可行吗?前脚揭了吴襄的脸皮,后叫吴襄就敢去大清。吴三桂今年都多大了?二十多了!跟孝庄老太后年纪相仿的人,以此人这品行,这小子知道在大明没前途,会不跑?还是会拦着他爹不叫跑?
吴家若是投靠了,可就毁了祖大寿了!祖大寿擅长自保,他怕这事牵连他,迟早得获罪,他就得摇摆。
这就属于打老鼠怕伤了玉瓶。
不能这么直接,那么,得想其他办法。剔除军中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如就从祖大寿那里开始!小范围的动一动,暂时先把吴家给调回来再说。
军事学堂,给祖大寿一个名额,让他的外甥吴三桂回京入学堂,从辽东军中调开。再把吴襄送去哪呢?
哪里看起来清贵,但其实没啥大妨碍的。
陵园吧!调回来给将士修陵园去吧,这地方是最清贵,最不会出事的地方了。
于是,四爷给祖大寿写信,写的也是感人至深。他说功是功,过是过,袁经略要葬回老家,但朝廷允许在陵园里为他留一衣冠冢。知道你对袁经略的感情,朕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你。想来想去,不如先叫你的妹夫回来,替你尽心的给袁经略修个陵寝吧,顺便也该为战死的袍泽安排身后事了。
除了生死无大事嘛,这是恩典呀!
信写好了,叫人给送去。至于吴襄的折子,先压着,给下面写了条子,证明这个折子留中了,就完了。
处理完这个,别的事情也得暂时放一放了,因为册封太子的典礼,马上就到了。
这么要紧的日子,偏皇后的手还受伤着呢。
“没事了!”林雨桐都能自己换药了,“新肉都长出来了,没那么疼了。再说,礼服的袖子那么长,能遮住的。”
这是难看不难看的事吗?一折腾就是几天,手老那么垂着,能舒服呀?
“这都是小事。”这点伤真没什么的!林雨桐这几天,心老悬着,最近是被出事出怕了,“但愿册封典礼顺顺利利的!”这几天不看折子,好似天下太平了一样。可越是不叫看,这心里越是没谱。
这大明啊,就没消停过!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