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91看书网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五百四十一章 信任的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道奏书用意不是在此,而是直指新法。

范仲淹等人下去后,对新法的态度,除了推翻还是推翻,没有一个人敢作声。

唯独庞籍上书,对新法中一些策略持肯定态度。陛下,不能全部打倒啊,有些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节裁一些无用的官员、指使与使臣,之所以没有执行好,是用人不当,当初带着浓hou的朋党性质。如今没有朋党,这些好的策略应当保存下来。

书上,赵祯大为欣赏。

难得的说这句话,不过他没有表态,继续用贾昌朝,清扫范仲淹的印记。

不是赵祯恨范仲淹,作为一个明君,可不想下面大臣出现朋党,清扫范仲淹的印记,就是为了清扫朋党的痕迹。真的起到效果,庆历新政前后是赵祯朝党争的高潮,然过了几年,已经在赵祯朝看不到朋党了。

有争,那是各个大臣利益的纵横摔阖,抱成小团体,十几人,三两人,而不是天下人。比如郑朗的小团体,贾昌朝的小团体,还有未来庞籍的小团体,韩琦的小团体,都不足以为害。若没有赵祯这种平衡之术,有可能党争在赵祯朝就形成严重危害。这一点连郑朗都没有看出来,只觉得贾昌朝做得很过份,要搞他。

其实此时的贾昌朝对赵祯来说,很重要。至少在他感到党还有影响,就会继续重用贾昌朝。

虽欣赏庞籍,但不吭声,防止君子党死复燃。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张方平。

他对所谓的君子党皆不抱好感,那怕樊楼宴,入座的人除曾公亮外,皆是君子党。就包括范仲淹在内,张方平也多瞧不起。认为范仲淹沽名钓誉,迂阔害国,连郑朗都被他蒙骗。

这种态度也带到对所谓的君子上面,包括吴育,不与同谋。还有新法。范仲淹改革科举,有的也是好的,策论没有范仲淹所想的那么有效果,写论策,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苏东坡、苏询、曾巩等人在策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有几个人为宋朝指出良好的出路,一个、个往党争里一跳,皆不能拨。但至少比诗赋好。

本来是好的,可是范仲淹又进谏,恢复唐初的开名制。对此张方平很反感,你是贫家子,得益于糊名制,于是忘本,现在恢复开名制,那样,贫困子弟又有几人能高中?俺家庭背景远胜你家,可也不会这样做的。

一个开名制使张方平对范仲淹的科举改革产生怀疑。正好赵祯下旨,让他与翰林学士孙、扑、龙图阁直学士高若讷、集贤校理杨伟、钱明逸权知贡举。于是上奏,今礼部程式定自先朝,由景佑之初,却多以变体而高中,后进传效,皆忘其本习。近来文章为了出所谓的新意,相胜为奇,以怪诞底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朝廷累下诏书戒告,可学者乐于放逸,不能自拨。今贡院试者,有学新体赋至八百字以上(一篇文章超过八百字),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原来是四六字为主,七八九字有,少,一句十几字几乎没有)。而论策居然有一千二百字以上者,请朝廷请习新体而不合程式者,悉巴考落,再申前诏,广告天下。

其实学子当中有些新体文章还是好的,可新学到此出现一个岐误,便是那种怪险体。这让张方平很看不习惯,于是连带着新体文章,一起倒了霉,赋超过四百字,或者一句话字数多者,全部黜落。

奏上,准。

张方平还有些不服气,将一些险怪的句子择出来,记性好,省试考过去了,他还记得。然后登上报纸,文章可以自娱自乐,写得不好,大不了没人看。但贡举你要写给考官看的,请问你们这些学子写出这些险怪的句子,谁能看懂,难道是韩愈看的石鼓文吗?

赵祯看后大笑,命礼部将那些黜落的试卷找出来,再次观看,倒底有多新,多险,多怪。张方平用心是好的,但这个做法是历史的倒退。这时候新体文章,也就是古散文体正在普及,文人学习的却多是骈文体,正在转变,又没有很好的目标,险怪体便是古散文体改革的一种独特产物。渡了过去,宋朝散文的春天便会到来,这些险怪体也就消失了。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在录取学生时,赵祯听从郑朗与庞籍建议,逐步控制,张方平省试考录取了七百一十五人,省元是裴煜。到了殿试考时,赵祯只赐进士二百三十人,一百九十人出身,一百七十人同出身,删除大批不合格的进士。诸科也在下降,史上赐诸科及第并出身者四百十五人,变成三十二十三人。赐特奏名诸科数量也一直在下降,从七百二十人变成五百十六人。状元是贾黯。

张海赶到京城时,正是京城放完了榜,诸多进士于京城狂欢的时候。六人更得气得不行,想打猎,有的是机会,何必这时打猎,不但绑架自己,还逼自己为他们圆谎,然而平安重要,皆忍住,没有发作。这些人很慎重很隆重地将张海送到巨马河,还责备一句:“你们是使节,不能因为狩猎,耽搁正事。”

连张海也气得差点喷血,不想多事,坏了郑朗好事,强忍着,唯唯诺诺。渡过巨马河,便是杨六郎筑的高大绿色长城,用柳树、棘刺织成的长廊。然后又于己方遍挖塘湖,用水与植被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

对此,郑朗很怀疑它的效果。

因为金人南侵时,根本没有看到这道绿色长城起多少作用。所以郑朗心中,认为它起的仅是一个阻滞恐吓的作用。实用性不强。

想法有点儿不对,直到黄河再次改道后,郑朗才醒悟过来。不是没有效果,黄河改道,逼得海河水系北移,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北方地势增高,进一步使杨六郎所做的布置作用下降。这时,还是起作用的。张海递过印符,守城官兵将他们放进去。六骑飞快向南驶发。

来到京城,按照制度,他们皆不能回家,而是呆在驿馆里听候消息。但将两封信全部递了上去。

此时京城正在观注举国大事,科举。

先是庞籍在陕西上奏,朝廷开纳夏国,用意是宽财息民。自其受封进誓已来,快有一年时间,而调度犹不减用兵时,其议裁节诸费,以及所增官员、指使、使臣今无用者,应悉数就罢。很简单的一个奏折。

但己经看到庞籍在政治上敏锐的眼光。

说费用不减用兵时,那肯定是虚夸。不过宋朝制度对这种虚夸是嘉奖的态度。看到一群百姓流离失所,陛下,赶快作为吧,不然天下大乱,看看,民不聊生,全国百姓流离失所。

欧阳修、包拯、韩琦就包括小人党也用过这种夸张法进谏的。

这是一种进步的姿态,而不象其他朝代,好好好,好个头,一片喊好声中,下面却在出现大问题。这样才能让人君警戒,不过有的时候过于夸张,确实也引发一些负作用与决策。

实际财政真的在转好。

裁兵法去年才安置了所有退伍战士,想要看到实效,要到今年年底。风调雨顺,国家税务未增反减,但百姓收入却是有增无减,国家收入少了,百姓渐渐在恢复安定。不过说也能说,税务减少,又在安置退伍战士,准备储粮,还有保丁需要钱,土兵需要钱,支出确实没有减少多少。

这道奏书用意不是在此,而是直指新法。

范仲淹等人下去后,对新法的态度,除了推翻还是推翻,没有一个人敢作声。

唯独庞籍上书,对新法中一些策略持肯定态度。陛下,不能全部打倒啊,有些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节裁一些无用的官员、指使与使臣,之所以没有执行好,是用人不当,当初带着浓hou的朋党性质。如今没有朋党,这些好的策略应当保存下来。

书上,赵祯大为欣赏。

难得的说这句话,不过他没有表态,继续用贾昌朝,清扫范仲淹的印记。

不是赵祯恨范仲淹,作为一个明君,可不想下面大臣出现朋党,清扫范仲淹的印记,就是为了清扫朋党的痕迹。真的起到效果,庆历新政前后是赵祯朝党争的高潮,然过了几年,已经在赵祯朝看不到朋党了。

有争,那是各个大臣利益的纵横摔阖,抱成小团体,十几人,三两人,而不是天下人。比如郑朗的小团体,贾昌朝的小团体,还有未来庞籍的小团体,韩琦的小团体,都不足以为害。若没有赵祯这种平衡之术,有可能党争在赵祯朝就形成严重危害。这一点连郑朗都没有看出来,只觉得贾昌朝做得很过份,要搞他。

其实此时的贾昌朝对赵祯来说,很重要。至少在他感到党还有影响,就会继续重用贾昌朝。

虽欣赏庞籍,但不吭声,防止君子党死复燃。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张方平。

他对所谓的君子党皆不抱好感,那怕樊楼宴,入座的人除曾公亮外,皆是君子党。就包括范仲淹在内,张方平也多瞧不起。认为范仲淹沽名钓誉,迂阔害国,连郑朗都被他蒙骗。

这种态度也带到对所谓的君子上面,包括吴育,不与同谋。还有新法。范仲淹改革科举,有的也是好的,策论没有范仲淹所想的那么有效果,写论策,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苏东坡、苏询、曾巩等人在策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有几个人为宋朝指出良好的出路,一个、个往党争里一跳,皆不能拨。但至少比诗赋好。

本来是好的,可是范仲淹又进谏,恢复唐初的开名制。对此张方平很反感,你是贫家子,得益于糊名制,于是忘本,现在恢复开名制,那样,贫困子弟又有几人能高中?俺家庭背景远胜你家,可也不会这样做的。

一个开名制使张方平对范仲淹的科举改革产生怀疑。正好赵祯下旨,让他与翰林学士孙、扑、龙图阁直学士高若讷、集贤校理杨伟、钱明逸权知贡举。于是上奏,今礼部程式定自先朝,由景佑之初,却多以变体而高中,后进传效,皆忘其本习。近来文章为了出所谓的新意,相胜为奇,以怪诞底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朝廷累下诏书戒告,可学者乐于放逸,不能自拨。今贡院试者,有学新体赋至八百字以上(一篇文章超过八百字),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原来是四六字为主,七八九字有,少,一句十几字几乎没有)。而论策居然有一千二百字以上者,请朝廷请习新体而不合程式者,悉巴考落,再申前诏,广告天下。

其实学子当中有些新体文章还是好的,可新学到此出现一个岐误,便是那种怪险体。这让张方平很看不习惯,于是连带着新体文章,一起倒了霉,赋超过四百字,或者一句话字数多者,全部黜落。

奏上,准。

张方平还有些不服气,将一些险怪的句子择出来,记性好,省试考过去了,他还记得。然后登上报纸,文章可以自娱自乐,写得不好,大不了没人看。但贡举你要写给考官看的,请问你们这些学子写出这些险怪的句子,谁能看懂,难道是韩愈看的石鼓文吗?

赵祯看后大笑,命礼部将那些黜落的试卷找出来,再次观看,倒底有多新,多险,多怪。张方平用心是好的,但这个做法是历史的倒退。这时候新体文章,也就是古散文体正在普及,文人学习的却多是骈文体,正在转变,又没有很好的目标,险怪体便是古散文体改革的一种独特产物。渡了过去,宋朝散文的春天便会到来,这些险怪体也就消失了。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但在录取学生时,赵祯听从郑朗与庞籍建议,逐步控制,张方平省试考录取了七百一十五人,省元是裴煜。到了殿试考时,赵祯只赐进士二百三十人,一百九十人出身,一百七十人同出身,删除大批不合格的进士。诸科也在下降,史上赐诸科及第并出身者四百十五人,变成三十二十三人。赐特奏名诸科数量也一直在下降,从七百二十人变成五百十六人。状元是贾黯。

张海赶到京城时,正是京城放完了榜,诸多进士于京城狂欢的时候。

赵祯看完信,准备诏张海谨见,贾昌朝说了一句:“陛下,不妥,当初郑朗择张海出使契丹,是看中他的胆大,有武勇,此人终是流匪,身犯谋反大罪。若不是陛下仁爱,诛灭九族也可。若是陛下接见,当作何例?”

仅是一句话,便让赵祯打消接见的念头。

他肚量是很大的,可不管怎么说,张海是谋反分子,这是封建统治者最大忌。然后又看着信,贾昌朝等人从信上看不出什么。还以为密信是郑朗要说的话。

赵祯却看到三个肥腴的之字。

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公开信函成了郑朗的本心话,秘密信函却不能相信。

但明白郑朗意思,郑朗不同意主持契丹科举是他想要说的,作为宋朝官员,主持契丹科举成何体统。若不是郑朗出使契丹,此次科举他都想让郑朗主持。想到这里,五味杂陈。郑朗的处被契丹人破了。

不过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让自己放心。至于契丹对郑朗不轨,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去看,再到下面,派使者前来交涉,却没有任何异样的之字。随便自己了。

意思是懂了,可两封信的位置颠倒,让他不明白。

想了想,看着张方平,说道:“你去驿馆询问一下。”

樊楼宴几个大臣之一,算是郑朗的人,不会害郑朗。张方平说道:“喏。”

对郑朗一行,他心中也十分挂念。可是问题就出来了。

郑朗最信任的人有三个人。一个是赵祯,他是皇帝,维护臣子安全是必须的,而且也相信自己。第二个便是家里人,只相信崔娴,不是江杏儿对自己不好,京城妖人多,怕江杏儿几人与娘娘口风不严密。其实整个过程中,只有崔娴才知道郑朗的全盘计划。在诸多大臣中,郑朗仅相信范仲淹,那是全宋朝最高尚的德操。

其他人都逊色一筹,包括樊楼宴中数人,自己在宋朝,那怕就是在守丧,都有影响力,就象司马光在洛阳修书一样。一离开宋朝,是人,总有私心的,范仲淹是奇葩,可遇不可求,其他人就难说了。各人有各人的利益所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包括张方平。

张方平德操可以,只要自己在宋朝,张方平绝对放心,但不在宋朝,张方平德操仅能说可以,能打八十分,不能打一百分。之所以看中张方平,是才华出众,德操也可,思想观念相近。此外,南北宋两朝,在经济史上有独特见解的人不多,李靓、张载、林勋、叶适、王安石、朱喜、陈亮、苏东坡,还有张方平。不管他们的见解有何缺陷,但敢于独树一植,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不拘陈泥,颇让郑朗看重。

也就是赵祯朝在经济思想上能让郑朗重视的只有张方平一个人。

其他有或者提出什么,皆没有具体的细节,要么旧章陈俗,要么空阔不实用。

况且即便郑朗相信张方平,张海又如何谒见张方平,两者地位悬差太大,张海的造反者身份也会让人忌惮。

因此,张方平来到驿馆,张海一五一十地说。但严格遵从着郑朗的吩咐,不往深里说,包括在边境上遭遇强盗的事。

张方平将张海的话传到皇宫。

消息不大管用,有的事就发生在契丹南京皇宫之中,连郭遣若不是听郑朗事后交谈,都不知道,况且张海。

因此赵祯还是不解。

但得做一做样子,顺便再派一使,与郑朗做一番详细交谈,什么情况都得知了。于是议派使者事议。

就在这时候,京城传出一条爆炸的消息。

郑朗不但主持契丹科举,还担任了契丹的太傅。

契丹怎么会轻易放过郑朗,双方斗智斗法,不知道郑朗有什么想法,一开始不能强迫。于是用了此计,然后通过榷场,将消息向宋境散发。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安排,传得很快,迅速入京。远比契丹人想像的快!

张海呆在驿馆,没有限制他的自由,只是按照规矩不能回家。平时无聊,也去酒栈吃喝玩乐。无人过问,何必与他一个小人物计较?

然后就听到这股传言。

他出身仅是一个四等户,不算太好,眼界也没有那么高。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郑朗是宋朝使节,为了安全,权宜从事,配合一下契丹人批阅试卷可以的,但不能主持科举,更不要说担任契丹太傅。最少有一点,郑朗气节失去。

自己递了郑朗的信,为什么传出这股风言?

如果郑朗失去气节,即便回到宋朝,凭借这一缺陷,他一生有可能都休想进入两府。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an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次更新由【展翅更新组梦水阁下@893073266】提供六人更得气得不行,想打猎,有的是机会,何必这时打猎,不但绑架自己,还逼自己为他们圆谎,然而平安重要,皆忍住,没有发作。这些人很慎重很隆重地将张海送到巨马河,还责备一句:“你们是使节,不能因为狩猎,耽搁正事。”

连张海也气得差点喷血,不想多事,坏了郑朗好事,强忍着,唯唯诺诺。渡过巨马河,便是杨六郎筑的高大绿色长城,用柳树、棘刺织成的长廊。然后又于己方遍挖塘湖,用水与植被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

对此,郑朗很怀疑它的效果。

因为金人南侵时,根本没有看到这道绿色长城起多少作用。所以郑朗心中,认为它起的仅是一个阻滞恐吓的作用。实用性不强。

想法有点儿不对,直到黄河再次改道后,郑朗才醒悟过来。不是没有效果,黄河改道,逼得海河水系北移,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北方地势增高,进一步使杨六郎所做的布置作用下降。这时,还是起作用的。张海递过印符,守城官兵将他们放进去。六骑飞快向南驶发。

来到京城,按照制度,他们皆不能回家,而是呆在驿馆里听候消息。但将两封信全部递了上去。

此时京城正在观注举国大事,科举。

先是庞籍在陕西上奏,朝廷开纳夏国,用意是宽财息民。自其受封进誓已来,快有一年时间,而调度犹不减用兵时,其议裁节诸费,以及所增官员、指使、使臣今无用者,应悉数就罢。很简单的一个奏折。

但己经看到庞籍在政治上敏锐的眼光。

说费用不减用兵时,那肯定是虚夸。不过宋朝制度对这种虚夸是嘉奖的态度。看到一群百姓流离失所,陛下,赶快作为吧,不然天下大乱,看看,民不聊生,全国百姓流离失所。

欧阳修、包拯、韩琦就包括小人党也用过这种夸张法进谏的。

这是一种进步的姿态,而不象其他朝代,好好好,好个头,一片喊好声中,下面却在出现大问题。这样才能让人君警戒,不过有的时候过于夸张,确实也引发一些负作用与决策。

实际财政真的在转好。

裁兵法去年才安置了所有退伍战士,想要看到实效,要到今年年底。风调雨顺,国家税务未增反减,但百姓收入却是有增无减,国家收入少了,百姓渐渐在恢复安定。不过说也能说,税务减少,又在安置退伍战士,准备储粮,还有保丁需要钱,土兵需要钱,支出确实没有减少多少。

这道奏书用意不是在此,而是直指新法。

范仲淹等人下去后,对新法的态度,除了推翻还是推翻,没有一个人敢作声。

唯独庞籍上书,对新法中一些策略持肯定态度。陛下,不能全部打倒啊,有些还是有好处的。比如节裁一些无用的官员、指使与使臣,之所以没有执行好,是用人不当,当初带着浓hou的朋党性质。如今没有朋党,这些好的策略应当保存下来。

书上,赵祯大为欣赏。

难得的说这句话,不过他没有表态,继续用贾昌朝,清扫范仲淹的印记。

不是赵祯恨范仲淹,作为一个明君,可不想下面大臣出现朋党,清扫范仲淹的印记,就是为了清扫朋党的痕迹。真的起到效果,庆历新政前后是赵祯朝党争的高潮,然过了几年,已经在赵祯朝看不到朋党了。

有争,那是各个大臣利益的纵横摔阖,抱成小团体,十几人,三两人,而不是天下人。比如郑朗的小团体,贾昌朝的小团体,还有未来庞籍的小团体,韩琦的小团体,都不足以为害。若没有赵祯这种平衡之术,有可能党争在赵祯朝就形成严重危害。这一点连郑朗都没有看出来,只觉得贾昌朝做得很过份,要搞他。

其实此时的贾昌朝对赵祯来说,很重要。至少在他感到党还有影响,就会继续重用贾昌朝。

虽欣赏庞籍,但不吭声,防止君子党死复燃。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张方平。

他对所谓的君子党皆不抱好感,那怕樊楼宴,入座的人除曾公亮外,皆是君子党。就包括范仲淹在内,张方平也多瞧不起。认为范仲淹沽名钓誉,迂阔害国,连郑朗都被他蒙骗。

这种态度也带到对所谓的君子上面,包括吴育,不与同谋。还有新法。范仲淹改革科举,有的也是好的,策论没有范仲淹所想的那么有效果,写论策,欧阳修以及后来的苏东坡、苏询、曾巩等人在策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有几个人为宋朝指出良好的出路,一个、个往党争里一跳,皆不能拨。但至少比诗赋好。

本来是好的,可是范仲淹又进谏,恢复唐初的开名制。对此张方平很反感,你是贫家子,得益于糊名制,于是忘本,现在恢复开名制,那样,贫困子弟又有几人能高中?俺家庭背景远胜你家,可也不会这样做的。

一个开名制使张方平对范仲淹的科举改革产生怀疑。正好赵祯下旨,让他与翰林学士孙、扑、龙图阁直学士高若讷、集贤校理杨伟、钱明逸权知贡举。于是上奏,今礼部程式定自先朝,由景佑之初,却多以变体而高中,后进传效,皆忘其本习。近来文章为了出所谓的新意,相胜为奇,以怪诞底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逾越绳墨,惑误后学。朝廷累下诏书戒告,可学者乐于放逸,不能自拨。今贡院试者,有学新体赋至八百字以上(一篇文章超过八百字),每句或有十六字,十八字(原来是四六字为主,七八九字有,少,一句十几字几乎没有)。而论策居然有一千二百字以上者,请朝廷请习新体而不合程式者,悉巴考落,再申前诏,广告天下。

其实学子当中有些新体文章还是好的,可新学到此出现一个岐误,便是那种怪险体。这让张方平很看不习惯,于是连带着新体文章,一起倒了霉,赋超过四百字,或者一句话字数多者,全部黜落。

奏上,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