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我来带路,公子请!”说罢二人起身离去,引得众和尚们一脸无趣。
到了张择端房中,柳逸玄让升官先回房休息,自己与张择端详谈,张择端身边有一书童侍候,那书童泡了一壶茶水放在几案上也退到一边休息去了。柳逸玄道:“实不相瞒,那幅《清明上河图》在下的确是见过,是在钧州郡王向忠辉的府中所见。”
“哦?钧州郡王?难道太上皇将此画赐予了钧州郡王?”
“正是,钧州郡王因采办花石纲有功,太上皇便将几幅宫中的御制书画赐予了他,那老郡王得到先生的画作之后也是喜爱有加,曾派人到各处打听先生的消息,怎奈先生行踪不定,估计老郡王的人也没有寻到先生。”
张择端听了这话,只是点了点头,但他却不知道钧州郡王为何要派人寻找自己,于是言道:“那幅画所画的皆是京师之景,虽是拙作,但也花费了在下一番心力,既然画作已被大内收去,不知那老郡王为何又要寻我?”
柳逸玄听了这话,不知张择端是真的有所不知还是明知故问,总之自己今天见到他本人,关于画里的一切都该向他问个清楚。柳逸玄问道:“关于先生的那幅画,我想向郡王和在下都有些类似的疑问,当初在下仔细观赏那幅画时,发现长卷的开始部分有一处细微的残缺,我记得画卷起始处是汴梁城外的一个村庄,村头的河岸边几棵粗大的柳树,柳树旁边有许多行人来往走动,就在这些行人之中有两匹马却是残缺不全的,其中一匹只露出了头部却不见身子,这是为何?”
张择端听到此处才确信柳逸玄的的确确见过自己的那幅画作,但问及残缺之处,他却也显得顾虑重重。柳逸玄见张择端捧起手中的茶碗,轻轻吹了一口飘在茶水表面上的几片茶叶,然后低头饮茶,若有所思。
张择端饮罢茶水,将茶碗放在桌上,然后开口道:“关于画中的那两匹马,并非是画上的残缺,乃是在下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这让柳逸玄有些搞不懂了,继续问道:“先生既然要将此画呈与圣上御览,为何不将那两匹马画完呢?先生只画了一半的身子,就不怕被圣上察觉出来,治你个作画不力之罪?”
张择端清了清嗓子,言道:“并非是张某有意欺君,实在是事出有因。当日我与翰林院的诸位同僚奉了圣上旨意,要将皇城之繁华景致绘入几尺长卷之中,得了旨意之后,在下便每日在城内城外走访观察,试图将汴梁之景如实的绘入画中。……”张择端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柳逸玄安静地坐在一旁仔细听着他说的每一个字。
“那是宣和二年的清明时节,我独自一人游荡到了城东十里外的一个小村庄,为了将汴河一年中最美的景色画下来,我便在河南岸的一个农人家里住了下来,我每日在高处观察汴河之景,一有心动之处便铺开宣纸,及时图绘下来,那时汴河两岸杨柳依依春风醉人,河面上漕运船只鱼贯而行,一派繁忙安定之景……
忽然有一日傍晚,我正在岸边的隐蔽处专心作画,却听到北岸柳树荫中有人窃窃私语,有说有笑,我以为是附近的农人们下河捕鱼,便躲在暗处仔细瞧看了一番,却不想,在一颗粗大的柳树后面忽然一道白光出现,然后有两个打扮奇特的商人牵着马匹从柳树后面走出,那道白光仿佛是打开了一道大门,那两个商人竟是从门里走了出来的一般,一开始我只看到两匹高头大马露出门外,而门后面的世界却无法看清……”
“那后来呢?!”
“后来我匆忙坐船去了对岸,打算找到那两个商人问一下来历,谁知我赶到对岸之时,他们早已没了踪影,我四处寻人不见,便到了村里去打听,问他们有谁见过那两个商人,谁知村里的农人们都说没有见过,我便没了主意,只好作罢。不过,我在村里的一位老人那却听到了一些更为奇怪的传言。”
“传言?哦,我知道了,是不是关于那棵粗大而丑陋的柳树?”
“正是,怎么,公子也曾到过那里?”张择端一听柳逸玄仿佛也知道些什么,于是也来向他打听。
柳逸玄苦笑道:“呵呵,实不相瞒,那个地方正是我来到你们北宋的地方!”(未完待续)